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当前位置:首页>>以案说法
        同学群里上演“苦情戏”,真的是为了救急?|今晚九点半
        时间:2022-12-12  作者:  新闻来源:  【字号: | |

        一起同过窗是美好的青春记忆

        也是遇到困难时愿意帮一把的交情

        但却有人把这种情谊

        当成了骗取利益的筹码

        ……

        今年3月,多名毕业于上海某院校的研究生报警,称自己被当年的同窗好友石某骗了钱。经上海市浦东新区检察院提起公诉,目前,该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。

        校友群里借钱“救急”

        2020年10月,李先生所在的研究生同学群里收到一则信息——“同学们,最近我父母双双重病离世,为了给父母看病我已经倾尽所有、陷入绝境,实在没办法才向大家开口,请大家略施援手帮帮我。”这则信息来自当年的老同学石某。随后,石某还在群里展示了父母的诊断证明书、自己银行账户的支出明细以及父母卧病在床的照片等。

        看到当年的同窗好友遭此变故,李先生的心里很不是滋味,想着能帮就帮一把。聊天中,石某告诉李先生自己为了给父母治病欠下了几十万元的医疗费,李先生表示自己拿不出这么多钱,只能先借给他600元救急。不久,石某又称“有黑社会来讨债”,向李先生再借3000元。

        随后,石某又以多种理由向李先生借钱——“卖房需要手续费”“房子卖出去了需要继承公证费”“与他人有债务纠纷需要借钱周转防止房产被强制执行”等。1.5万元、2.4万元、3.67万元……像滚雪球一样,李先生借给石某的钱越来越多,累计达40余万元,其中一部分还是李先生的银行贷款,利息还须自己偿还。其间,借款到一定数额时,石某主动与李先生签订了借款协议,用自己在老家的房产进行了“房屋借款抵押”,然而,还钱的事却被一拖再拖。

        两年间,与李先生有相同遭遇的还有数名研究生同学,他们都在同学群中得知了老同学的遭遇,出于同情与信任陆续向石某转账几千到几十万元不等。

        谎言被戳穿

        金额巨大的借款,出尔反尔的承诺,遥遥无期的还款日,形同虚设的抵押合同,逐渐耗尽了同学们对石某的同窗情谊。直到同学间互通消息,大家才发现石某的借款理由花样百出,几名受骗的同学纷纷报了警。

        经查,石某的父母身体健康,从未因大病重病住院。两年前石某发在同学群里的父母看病照片与支出明细均系伪造,就是为了骗取同学们的同情。石某父亲只知道他在外做生意赔了钱,为了帮其还债已经抵押了家里的两套房子,直至案发前,他还以为儿子在上海的公司上班。

        案件被移送审查起诉后,承办检察官发现,李先生并不是唯一与石某签订“房屋借款抵押合同”的债权人。石某在老家的房产已经被抵押过多次,这其实是石某为了进一步骗取信任、让债权人认为其有能力偿还欠款而使用的障眼法。他向公司、银行、典当行以及一系列债权人不停地借钱,这些借款加起来已经远远超过了房子本身的价值。

        巨额借款花在哪了

        据石某交代,2020年10月,他通过网络交友得知了一个投资项目,不断投入资金却亏损了很多钱。于是,深陷“杀猪盘”的他开始网贷,并向身边的同事朋友借钱。随着欠的钱越来越多,他把主意打到了曾经的研究生同学身上,于是便有了那则同学群里的信息。石某的一系列借款理由把同情信任他的同学骗得团团转,从同学手中骗来的借款大部分被他投入到“杀猪盘”中,有一部分还被用来拆东墙补西墙,偿还之前的借款。

        对于诈骗事实,石某拒不承认,坚称自己只是“借”,并且提到自己经常帮助亲戚做物流工作,每月能从中得到固定收入几万元,甚至还寄希望从“杀猪盘”中赚取收益,清偿欠款。而经过检察官的核实,这仍然是子虚乌有的谎言,“我们查询了银行流水,他没有任何存款。”因此,石某对于目前所欠的债务根本无力偿还。

        浦东新区检察院审查后认为,石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采取虚构事实、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钱财,数额特别巨大,其行为已触犯法律,犯罪事实清楚,证据确实充分。今年9月,该院以诈骗罪对石某提起公诉。(检察日报 王畅)


         
        本院概况
        领导介绍
        工作报告
        服务指南   >>
        权利义务公开
        办事指南
        案件流程
        法律法规
        制度规范
        互动平台   >>
        检察长信箱
        律师预约平台
        监督信箱
        举报服务平台
        12309中国检察网
        案件流程信息查询
        法律文书网上公开
        代表委员联系
        重要信息发布
        版权所有 吉林省红石林区人民检察院
        地址:吉林省桦甸市红石镇临江村 电话:0432—66886430
        技术支持:正义网 京ICP备10217144号-1
        本网网页设计、图标、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或建立镜像,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。